扬帆杂志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馆指南 > 其他 > 扬帆杂志社 > 正文

浮生是一场修行

浮生是一场修行

 文/杨林

17  信工  工业机器人

 

所有的苦难和背负的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       ——《大哥》priest /

 

《大哥》这本书是一名交大女生大学时期写就的,题材是一段不被世俗所理解和容忍的边缘之恋。作者priest笔触文风诙谐而大气,遣词造句成熟老练,文章的大篇幅讲述的是一个底层不幸家庭的挣扎和主角身边包括主角在内的小人物的成长。笑中有泪,足见人生百态,苦中有甜,不负此生与你。

与不胜枚举的经典文学相比,《大哥》无疑显得青涩而籍籍无名,长青的文坛上更没有它的立足之地,毕竟它起于鱼龙混杂的文学网站。但是,我相信,如果有朝一日,网络小说被进行筛选和研究,被赋予以“网络文学”的定义和尊荣,那么《大哥》依然能在大浪淘沙后以灿金的夺目之色被更多人认可。

文学作品一般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即悲剧和喜剧。《大哥》当属于“悲剧”范畴,真正的悲剧不是命运带来的悲剧,恰恰是不认命而带来的悲剧。与天地抗争,挽留命运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难自己披荆斩棘闯出一条人间道,其间有常人难以理解的苦涩与艰难,一如极具悲剧色彩的余华的《活着》中写道:“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让我动容而钦佩的不是《大哥》里主角的爱情有多绮丽跌宕,而是有情人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豁开一条敞亮的人生路,摘撷十丈红尘在掌,漫漫如黑夜中迷离惝恍的长路的最后,得见一丝天光,空灵与澄净的禅定灰飞烟灭,溺毙于渴求多年的温柔之中。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要报之以歌。”这也是一种悲剧的力量。

故事里的人物也曾疲惫无力,也有坠入迷茫遍寻无路之际,但只要他们喘过一口气,就会以燃烧自己的方式,爆发勃勃生机的力量,不屈服于命运得让人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就是《大哥》的内核——赫赫扎根的悲剧的力量。

时下大多网络小说切中读者的隐秘想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读起来很爽。然而当你读完之后,那些陌生的设定和离谱的情节仿若一阵风倏地消逝,臆想依然离你无尽遥远,隔着不可摧破的次元壁。或者,你也可能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继而对现实生活更加的不满和不尊重,甚至想要逃避。而《大哥》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淡而不散的悲剧的力量。

全文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简单道理,即使生活兵荒马乱、无比糟糕,也要正视生活,你可以选择对命运进行思考和抗争,却绝对不能放任自流。选择前者头破血流许能守得云开,沦为后者必然跌进这尘世的万劫不复深渊。

《大哥》的主角叫做魏谦,他的母亲漂亮却不自重,下场凄凉,连累着魏谦兄妹沾染上掸不去的肮脏污秽。背负着尖酸的唾弃和深重的苦难,自己仍是孩子的魏谦,带着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和捡来的弟弟,在这尘世负重前行。生活实在太过艰难,发小走上贩毒的歧路又被陷害殒命,他便还要隐瞒真相承担起照顾发小残弱的母亲,按捺不住怒火与怨气,却让他再次清醒认识到,他们这种微不足道的人,只有出人头地才能摆脱不幸……对于一个细弱的少年而言,养弟弟妹妹,养一个一开始鄙夷辱骂他是流氓的碎嘴乡下老太,肩上压力的分量实在超乎想象。

魏谦想过抖落一家子老小负累,但他依然没有推卸将要压垮他的担子,没有真正抛弃让他愈加悲惨的亲人。命运给了他一副衰到谷底的烂牌,叫他被生活倾轧折磨,少年的他一身戾气,露着尖利的獠牙,支棱着一身倔强不屈的英雄骨。为了活下去,他做过打手,他退学,去广州打过黑拳,到高寒缺氧的山区倒腾过买卖……数次险些丢了性命。他的悲惨在现实中不难遇见,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悲惨的符号,而少有人如他一样,没有被磨去棱角,反而在担当与历练中凸显英雄风骨。这种英雄虽不是提剑披甲的战士,为了自己的信念和坚持一往无前、绝不后退,在晦暗中著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也不负“英雄”二字。

小说聚焦了魏谦的十几载,娓娓展现了一副不经雕琢与粉饰的人间百态,人物各有故事,或喜或悲,或苍凉或从容,浓缩成一卷英雄的当年往事。

郭沫若曾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回头看,习惯了铜皮铁骨逆流而行,原来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强大,苦难对于英雄来说,最多不过烙下经年不褪的疤痕,并不能阻拦他们写就故事终末完满的英雄篇章。

《大哥》的故事里没有完美的人物,就像把真实世界的人物搬进书中,每个人在性格或外貌上都有缺陷,魏谦是个钱串子,弟弟是个执念狂,妹妹晚熟不懂事,老太尖酸刻薄小气。故事不同于现实最明显的一点,也是让人感慨唏嘘之余欣慰的一点在于:这些并不完美的人物有着对彼此的宽容和善待,尽管他们活得不易,却不将怨恨归咎于人,基调时常逗趣积极。

无论在故事还是现实中,不乏偏见与误解,怨气与戾气也总横行无忌。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疏于审视自己,于是现实中,许多纷争起于泄愤与责难,招致的灾祸更会加重苦难,把可以反转的故事生生酿成悲剧。

《大哥》以生活化的普通人物诉说了一个理想化的释怀故事。比如,得知儿子早夭真相的残弱的麻子妈没有生念,不愿拖累人,不能自理的宋老太想保留自尊和体面,她们在一个行将落雪的夜里,相携着走出所有人的视线,再也没出现过。留下了一封“我不是死了,只是走了”的一封信。她们的逝去充满了豁达与善意,给牵挂的人留有一种“并非死别,只是分离”的错觉。

青春期的妹妹学习不好,起初埋怨哥哥魏谦剪她头发而离家出走,战战兢兢的出走过程叫她方觉没有哥哥的庇佑寸步难行,在住院的哥哥以及众人找到她后哭得差点背过气,悔不当初。一夕之间她懂事了许多,也理解了哥哥的不易,并扬言“我长大要当歌唱家,挣大钱,养我哥”……                   

 生活中,我们不理解的人或许有他们无法诉诸的苦衷,我相信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并不是说因此这份“岁月静好”就是假象、骗局,也不能耽于这份象牙塔般的此间无忧。我

们应当理解与善待给予岁月静好的人,在静好的时光里努力地成长蜕变,将来可以应对生活突如其来的变数,不至于迷失无措千疮百孔。

帕斯卡说:“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对于起点并不可观的人,更是如此,人生的有限时光里,无论手握怎样的牌,都不要轻易怯场、言败。因为烂牌依然有赢面,角逐中放手一搏,心态经得住考验,出牌也够机敏精明,未必不能反败为胜。赢者,就是把时光当成生命的人,他们成功成为了更好的人。

一定要成为更好的人!因为更好的人才有更好的前路和结局。以priest引用到文中的一句话与年轻的大家共勉:“你可以一无所有,只要你的精神还在。”浮生是一场修行,富足与窘困不是永远,故事尚在继续,结局由我们决定,且看精神道场上修行成果如何。

 《扬帆》第八期终稿16.jpg

《扬帆》第八期终稿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