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杂志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馆指南 > 其他 > 扬帆杂志社 > 正文

《师说》之我见

《师说》之我见

文/夏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出自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的议论文《师说》,其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出了教师的重要性,而且从“做什么”、“如何做”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定义。虽短短数百字,但细细品味,仍觉获益匪浅。


“传道受业解惑”,顾名思义,即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但韩愈先生为何将“传道”放在首位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韩愈先生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反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要提倡尊师重道,并视“传道”为“师”之首要任务。而“受业”、“解惑”,也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精髓所在,在第一段结尾处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时至今日,“传道”依然是教师首要职责,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谓“道”,不再是儒家道统,而指的是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宋代的李觏在《广潜书》中提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德行培养的榜样,那她的灵魂和关键所在就是师德。教育部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尊自律自强,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提出了“四个坚持”,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把“传道”作为首要职责,要做“人师”,而非“经师”、“句读之师”。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道者,一方面要重视自身师德的自觉养成,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践行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知行合一,以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示范,帮助学生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质,践行道德规范,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受业”即教授学业,是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受业”已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还应具备“育人”的作用。育,即教育、培养,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培养,其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能够全面发展。正所谓教书育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从思想启迪、道德养成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引导,使之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与义务,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地钻研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同时,苦练育人本领,将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何为“惑”?所谓的“惑”,就是困顿与迷惑,它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之惑,由生活环境、所学知识、人生经历构成的认知障碍引起;另一种是烦恼之惑,由身体的欲望、贪婪、仇恨等负面因素引起。解惑,就是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然而,要想为人解惑,必须自己先做到无惑。如果教师本身仍未解惑,沉迷于各种诱惑,贪图享受,又如何为学生解惑呢?因此,教师要潜心问道,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思想认识。面对知识之惑,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精深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消除困惑;而面对烦恼之惑,则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积极引导,有效疏通,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治本的效果。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意志品质与道德素养决定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模式,因此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那如何才能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传道受业解惑”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颗心”。

第一,爱心。爱心,既包含着对教育职业的执着,也包含着对学生的关爱。作为教师,不仅是言传身教,还需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耐心。耐心是一个成功教师所应具备的关键因素,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阶梯。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容和谅解,还体现在对学生坚持不懈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都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不能简单粗暴、敷衍了事,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乐在其中。


第三,责任心。责任心是驱使我们干好本职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良心活,面对祖国的未来,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要注重教育教学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更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件事。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先生所提之北京师范大学的八字校训,突出了师范的意义所在,不仅丰富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内涵,也传承了“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诚如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切都是人民教师所肩负的神圣国家使命。因此,习总书记还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自身素质,才能体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当代旨归,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并最终实现伟大“中国梦”。

《扬帆》第八期终稿69.jpg《扬帆》第八期终稿70.jpg《扬帆》第八期终稿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