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伴我走人生 文/惠军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小便对唐诗感兴趣。家里有一本唐诗集,十岁时便自发的读书背诗。从一首到两首,直至上百首。第一首背诵的诗便是《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的一首咏鹅,将多少儿童引入到唐诗的世界。由于会背很多唐诗,被老师推荐,参加学校背诗比赛。作为三年级学生和数十名五六年级的学生同台竞技,经过激烈的较量,我最终没有进入前三名,但虽败犹荣,常常引以为豪。当时所背的诗,囫囵吞枣,强化记忆,似懂非懂,理解仅在表层。 二十岁上大学读书期间,最喜欢读李白的诗歌。李白狂得可爱,天真得无与伦比。他自负是经天纬地之才,常常自比国家栋梁,希望自己可以左右时局。他尊崇道家思想,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到处寻仙访道。他蔑视权贵,举止放荡不羁,大街上醉酒,江湖上任侠,游玩时携妓,月下独酌狂舞。他名满天下,超凡脱俗,宛若谪仙。“有朝一日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相传李白在长安做翰林学士作诗时,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为其磨墨,唐玄宗为其摇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刺激了李白的神经,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更丰富了李白的形象。“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鹏一日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澎湃激情,李白的超凡想象力,李白的狂放洒脱,让我精神愉悦,心旷神怡。二十岁正值多梦的时候,正是少年轻狂的时节,李白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思想扫除了我心中的阴霾,照耀了我的青年时代,让我的梦想熠熠生辉。青年时代微笑着读李白,我行走的步履格外轻盈。
走向人生的大舞台,李白式的自由不羁的生活状态常常被现实所愚弄。蓦然回首,仔细思量,发现李白式生活的巨大缺陷。李白人生的最大失败就在于对自己的估计过高,没有认清自己。他多愁善感,思维跳跃,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他是一位好诗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李白崇尚道家思想,但却未真正践行道家的生活方式。他不甘寂寞,常常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到晚年还被流放夜郎。效仿李白的无拘无束,现实生活肯定四处碰壁。 三十岁时渐渐喜欢上白居易的诗歌。喜欢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卖炭翁》,他扎根现实,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起过多少人的强烈共鸣;“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写得直白简单,道尽了老百姓的心酸与无奈。最喜欢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唐朝最长的七言爱情诗。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在作者笔下缠绵悱恻,梦回千转,动人心怀。“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现实与浪漫相交织,个人情感和时代命运相结合,诗歌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白居易的诗歌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游走,给人以广阔的视野,给人以丰富的人生体验。三十岁时,理想主义渐渐退却,我以务实的眼光打量世界。读白居易让我明白了世事艰难,明白了爱情的弥足珍贵,明白了任何时候都要执着坚守。 四十岁时读唐诗,更喜欢诗圣杜甫。二三十岁时候读杜甫,觉得他身上充满了穷酸气。安史之乱,盲目忠君,抛下妻儿老小,一路追着皇帝的脚步西行,有攀龙附凤之嫌。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看淡了人生沉浮,才感觉杜甫的境界更为真实。沉郁顿挫的杜诗,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辛酸而又真实的故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征兵入伍,躲避徭役,尽入笔下。杜甫的诗饱含沧桑,写尽了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感觉。杜诗是现实的写照,笔笔带血,字字含泪,为时代悲歌,为命运呐喊。其笔下有春秋,诗里有情怀,那缓慢的节拍是作者沉重心绪的流露,那朴素的表达是繁华落尽见真纯。如果李白是天上的浮云,那么杜甫便是脚下的大地,两种风格,两种境界。四十岁的我变得成熟,做事脚踏实地,更喜欢杜甫深沉厚实的感觉。 唐诗是国粹,中国人永远浸泡在唐诗里,那里面有我们民族的通行密码。有了唐诗的浸润,国人的思想永远不会干涸。行走在人生的漫漫长途,有唐诗相伴左右,我们永远不会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