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己
文/秦可可
古往今来“知己”一词象征的都是美好,都是真挚的友谊乃至发至内心的情感,古时有伯牙绝铉,只因知己不在而终身不再抚琴。也有管鲍之交,一起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互帮互助努力奋斗。而为何现在却很少听到知己一词呢,以至于苦思良久却也想不到当今社会知己的例子呢?不为其他,只因现在的人们过于现代。
何为知己,难道仅仅只是经常一起吃饭一起喝酒然后再一起高谈阔论?这种朋友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有很多,这些人中有不少的一部分把一起喝酒吃饭的人当成哥们,兄弟。无话不说,甚至把自己的底细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我并不是说跟你一起喝酒吃饭的人都是坏人。而是真正的知己不是仅仅靠着吃饭喝酒来维持的,常常吃饭喝酒仅仅是在我的认知里朋友到知己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朋友每个人都会遇见很多,学生时,社团部门的同学过生日要吃饭,社团部门什么活动结束总是要吃顿饭的,吃饭的理由千奇百怪。工作时就更多了,上司喊你去应酬,办公室的同事拿了奖金,这些是都需要吃饭的。在中国人的社会中,一起吃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记住与你一起吃饭的,仅仅是酒肉朋友,谈不上知己。你可以回忆下,你大学时跟你经常吃饭的人有多少,现在有多少还在联系?
至于知己的第二阶段,便是要经历的够多,真正意义上的知己,不可能是在年少时就有的,历史上的每段关于知己的故主人公都是成年人,如管鲍之交的两位,他们是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经历了人生百态,后来慢慢才成为一段佳话的,时间对于任何感情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而变得越加纯粹与浓厚。我就有一个认识了八年的好友庄先生,从初中一个班到高中的一个学校,到了大学虽然现实中的距离变得远了,但是关系却是更好了,甚至我们变得更加珍惜这段友谊,一开始,初中刚遇见庄先生时我是很不喜的,因为我俩无论是性格还是习惯简直是大相径庭。我是一个简简单单、老老实实的学生,而庄先生跟我不同,每当下课时庄先生会坐在窗户边上看路过的小姑娘然后评头论足,好不乐乎。每当此时,我都是不屑一顾,但是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名为羡慕的情感悄然而生,在那个时候,谁不想吸引下异性的注意,只是有的人表现的很明显如庄先生,有的人则表现的不明显,放在内心深处,如我一般。
后来我与庄先生因为坐一起而相识,可能是命中注定,可能是孽缘,也可能是性格上的互补,我俩渐渐认识,熟悉,了解。每天上学路上我都会绕远点去找他一起上学,每到周末就找他出去玩,这一直持续到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
我与庄先生相处的这几年有过冷战,有过争吵,还发生过争执。这些都是时间给予我们的,后来我们度过了这几年,最终成为了彼此的知己。可以看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相处,就不会有足够的了解,所以知己需要时间来磨合,需要时间来了解,更需要两个人的珍惜。
经历以上两个阶段的朋友不多,很少见。他们可以称为知己吗?答案是否。还缺少最后一点,精神上的交流,人生路上的互补。知己要是对你的人生有积极的影响,让你变得更加完美。无论是性格上、精神上、还是人生态度上。知己不仅仅是时间长的老朋友,还要对人的品格有着正确的影响。
鲁迅先生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代大家,影响近代文学好多年,他有知己吗?当然,他有,他的知己唯有瞿秋白而已。以此观之:朋友易得,知己难寻。在那个年代知己就已经很难找到了,更不用说当今社会了,每个人都很现实,都很忙,忙着挣钱忙着升官发财。只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丰富。人生不过百年,为了一些物质上的满足而疲于奔命,到头来连一个能说说心里话的,能简简单单能吃顿饭的的人都没有,每天都在算计别人或者被人算计。实在是有些可怜,实在是浪费生命。
老朋友很少,请各位珍惜,如果有知己,请倍加珍惜,因为知己实在是得之不易。
 
|